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秋分:阴阳相半,岁稔年丰 秋分·节气溯源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太阳行至黄经180度,秋分翩然而至。此时昼夜均分,秋色平分,天地间如一幅水墨长卷... 2025-09-2344评论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霜降:秋尽冬来的古籍印记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到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霜降并非表示"降霜",而是指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2025-09-0816评论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白露:玉阶生白露,秋色正清华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天地便迎来了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释其名曰:“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2025-09-0737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处暑:暑气渐收,凉意初生的诗意转折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意为“暑气至此而止”,标志着炎热的盛夏即将落幕,凉爽的初秋正缓缓走来。 在这个承夏启秋的时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处暑的文化与自然之美,感受古人... 2025-08-2347评论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寒露:秋深露重,寒意渐浓 晨雾未散时,窗棂上已凝了层薄露。指尖轻触,凉意顺着指腹窜上来——今日寒露,秋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寒露有着精准的描述:“寒露,九月节。露气寒... 2025-08-1727评论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一枕新凉一扇风:古籍中的秋日智慧与民俗风情 当梧桐叶悄然飘落,当蝉鸣声渐显凄清,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这个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智慧的节气,既是季节更替的节点,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翻开古籍,探寻立秋背后的天文历... 2025-08-0748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大暑:盛夏之极,万物荣华 导语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当蝉鸣声声嘶力竭地撕扯着空气,当柏油马路在烈日下泛着油光,我们便知道,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已然来临。 大暑的起源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 2025-07-2241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温风蟋蟀藏案头:古籍中的小暑 小暑至,盛夏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温风如酒,蟋蟀避热,古人在竹简绢帛间留下的不只是节令记录,更藏着消夏的智慧与诗... 2025-07-0756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古籍寻夏至,听古人诉说盛夏之道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之日,古人视其为阴阳交替的枢纽。此时节,古籍中的智慧如清泉流淌,带我们穿越千年,品味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哲思。今天,让我们翻开典籍,一窥夏至的深邃意蕴。 万物有信,静观自然 夏至之日... 2025-06-2151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
馆藏鉴赏 【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古籍中的芒种:稼穑有序,万物有时 引言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籍中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北方麦熟待收,南方稻秧初插,天地间充盈着“忙种”的生机... 2025-06-05108评论古韵廿四·节气藏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