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
和馆方进行沟通:确定需要普查的书籍范围,理架方式等内容。
安装调试设备:电脑、高拍仪、台灯、幕布、色卡等,调试共享盘,共享编辑表格。
1、根据现场图书顺序,新增普查号。
2、根据卷端录入书名。
3、核对册数、存缺卷。
4、定损:根据《古籍普查工作手册》定级要求进行填写,要注意,需要以图书整体进行定级。
5、测量尺寸:开本、版框、分栏尺寸。
6、拍摄书影:按手册要求,拍摄反映古籍基本信息的书叶,如内封、牌记、卷端、序跋、钤印、批校、破损类型等。
7、现场著录完成后,复核一遍古籍,确认编号、题名、册数一致。
二、后期著录:
1、著录:以根据书影,配合《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丛书综录》、采薇阁书目库、本体库等完成版本的著录,填写所属丛书或丛书子目项。
2、版式:根据书影填写版式。
3、定级:根据手册定级要求进行填写。
4、合并部分条目和丛书子目:在个别的条目做完之后,一些符合的条目,可以合并在一起。比如某本书,不同的卷次在普查过程中被分开,最后做条目的时候,可以合并。又比如丛书的子目,被分散到不同条目中,最后可以合并在一起,做一个整体条目。
5、四部分类:按古籍普查手册要求,依据中国古籍总目四部分类来做。
6、中国古籍总目编号:根据书名卷次、版本信息,找到对应的中国古籍总目条目,并将条目中的编号提取出来,加到普查条目中。
7、确定好总目录,用程序批量生成签条。因为签条是插在书内,信息放在最下方。签条只体现书名、册数、索书号、分类4项信息。(后期难免改动,一般这4项不会改)
8、内部审查,标注发现问题。让现场人员复核,并更换签条。
三、问题及解决方法:
1、多人同时编辑表格,将共享盘中的表格开启共享模式,由于网络问题出现数据丢失或延迟同步的情况。改用腾讯文档,多人在线编辑,自动同步云端,避免了数据丢失的问题。
2、用高拍仪拍摄,拍摄速度提高,不用扫描仪。拍摄时按照索书号或者普查号建好文件夹。
3、漏拍重要书影。在牌记、序跋等重要页面插入签条,提示拍摄。书影不合格的,提示重拍。书中混入其他书影的,删除或移到相应的文件夹。
4、审查的分类要求不统一。整理《中国古籍总目》和《中华古籍总目》,两个目录的映射关系,到时根据审查员要求,批量替换。
5、尺寸:漏量的尺寸根据色卡上的色标,算出最终尺寸。分栏的尺寸,可在ps测量出来。
6、遇到图书散乱现场,需要先整理图书,尽量让每种书在一起。
7、多副本图书,可能都不全。全部整理到一起后再分
8、丛书子目只要量一次尺寸。
通过20多个单位的现场古籍普查、编目,我们发现图书馆馆员对于古籍认识不足,不同版本放一起,索书号不唯一等现象较多。大部分原始数据著录是志愿者做的,一人分一种书,水平参差不齐,著录错误较多,没有书影(或者拍摄缺失关键图片),所以我们相当于都是重新做。
古籍编目和普查,是基础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我们在编辑文献丛书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专业化的书目能力,所以很快可以参与实践活动。世界上也没有白走的路,书目是图书馆的核心,古籍书目也是采薇阁的核心之一。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