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请您品鉴馆藏《筹海图编》
馆藏基本信息
筹海图编十三卷 (明)胡宗宪辑议 (明)胡维极重校 明天启四年(1624)胡维极刻本 (《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26号)
行款版式
框20.1×15.1厘米,12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白鱼尾
钤印信息
直隶图书/馆收藏记(朱文长印)
著者简介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直隶绩溪县(今安徽)人,祖籍河南濮阳。明朝政治、军事人物,凭借设计除倭寇闻名。明世宗时,胡宗宪因严嵩事牵连下狱,并在狱中自尽。明神宗追谥襄懋。
内容简介
此《筹海图编》是明代胡宗宪任职浙直总督时,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全书共十三卷,包含:沿海山沙图、中日来往事略、倭变情况、海防战术、兵船和兵器图说等。
该书中有地图114幅,约26万字。“图以志形胜,编以纪经略”(胡宗宪《筹海图编序》),图文结合。凡沿海地理形势,明代海防部署,海防方略,海战器具,中日历来的交往,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倭寇入侵的时间和路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平倭之功绩等,均有叙述。《筹海图编》总结了明初以来的沿海防卫经验,对其后抗倭战争有指导意义,也为后人筹划海防提供了借鉴。它是研究明代抗倭战争的重要文献。其书论述海防、日本诸事多系作者耳闻目睹,并加考究,较为翔实可信。
史料价值
该书明确记载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钓鱼山。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明永乐元年(1403)的《顺风相送》。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首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筹海图编》一书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卷一之《福建沿海山沙图》明确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编入其中,表明这些岛屿在明朝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