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历史沿革
保定市图书馆原副馆长 王大琳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及其丰厚。藏书史可追溯至元代的万卷楼。元代名臣、名将、藏书家贾辅(1191-1254),于蒙古太宗八年(1236)在今莲池北面建成万卷楼,于此贮经史、图册,以及法书、名画,别为九等。所藏之书绝非秘而不宣,而是为人所用。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大学士郝经为此楼写了《万卷楼记》,对万卷楼的藏书情况及兴建此楼的目的记述得很详细。可见,当年“万卷楼”藏书数量之巨、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清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万卷楼西面创建莲池书院,万卷楼则成为莲池书院的藏书楼。雍正、乾隆两帝曾数度钦赐书籍,万卷楼名声重振。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直隶省提学使卢靖筹款建立直隶图书馆,馆址位于莲池内东部偏北。清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直隶图书馆建成开馆,成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古籍约两千余种,十万余卷,大部分为原莲池书院藏书。
民国以后,图书馆随时代变迁,更名不断,直至1958年,河北省图书馆与保定市图书馆合并,定名为“保定市图书馆”。
保定市图书馆古籍收藏情况
目前保定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十三万册,善本一万二千册。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一百三十五种、二千一百四十二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十八种,三百一十二册。馆藏典籍多为元“万卷楼”、清“莲池书院”和“直隶图书馆”旧藏,亦有近现代文化仁人志士捐赠。古籍收藏居全省前列。
2010年,保定市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藏珍贵古籍简介
在馆藏古籍中:
《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明嘉靖七年崇藩宝贤堂刻本,此书为藩府本,其特点是校勘精审、版印精湛、纸墨精良。由于藩府财力雄厚,追求刊书的质量,不少藩府刻本都被誉为明代官刻珍品,为历代藏书家和学人所珍视。崇藩刻书不多,存世尤少。此书曾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蛟峰先生文集》十卷,明活字印本。活字印刷的古籍在我国古籍总量中所占比例百不及一,流传至今的印本大部分被收藏在国家公共图书馆中,世人难得一见。
《三子合刊》十三卷,明闵齐伋朱墨套印本。闵氏是明代套色印刷术的名家,这种套印术将人类的印刷技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加之形式新颖、雕印精美、工艺精良,遐迩闻名。后世藏书家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版刻艺术品,当作珍品收藏。
《畿辅七名家诗钞》四十六卷,清康熙敬事堂刻本。序前钤“莲池书院收藏书籍印”“直隶图书馆收藏记”印记。此书系清初畿辅地区七位享有盛誉的才士和学者的诗集汇编。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此版本为孤本,国内仅保定市图书馆一家收藏。
馆内还存有一套《王船山师友记》清雕版版片,这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套,曾在北京参加国家举办的“册府千华——珍贵古籍雕版特展”。
由于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珍藏于图书馆的古籍平日极少示人。保定市图书馆在重视馆藏典籍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典藏为社会服务、为学术研究所用的途径。
2011年为方便学者和社会公众利用馆藏珍稀古籍,出版了馆藏第一部古籍善本书目《保定市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2012年出版了《保定市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此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其中几种仅为保定市图书馆独家收藏,对研究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4年出版了《保定莲池书院善本图录》,本书收入馆藏古籍善本690种。对元万卷楼、清莲池书院、直隶图书馆旧藏古籍都做了明确标注。
2017年,出版了《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保定市图书馆卷》。该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系列之一种。该书作为全国第二家地市级图书馆、河北省内第一家影印出版项目,精选保定市图书馆藏25种珍本文献影印出版,书中所收古籍文献在全国范围内,收藏单位不超过三家,其中不乏孤本,均为难得一见的珍本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书籍的出版,使一些珍善孤本得以走出深宫,化身千百,传承利用,以替代品的方式减少了原件的流通使用,保护了古籍原件。
2015年我馆参加了国家举办的全国性的“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该活动旨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古籍保护的理念,突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培育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格感动瞬间,展现古籍魅力。我馆有六幅作品分别获得专业组一等奖、大众组一等奖等奖项。
保护古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项工作,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成果呈献给世人,这些成果将告慰为古籍传承付出血汗甚至生命的先贤,也必将惠及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
节目录音: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