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召开发布座谈会,“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 向社会发布,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
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了全国古籍普查和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情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别介绍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和使用方法。在座谈环节,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计思诚介绍了本单位开展数字化的情况,分享了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经验。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复旦大学教授吴格、复旦大学研究员沈乃文、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罗琳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这两项重要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赞誉,期待该项工作能够持续开展,资源不断丰富,古籍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果。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普查登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截至目前,古籍普查完成总量近200万条,1094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在中国古籍保护网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已累计发布涉及13个省份及中直系统的96家单位所藏388,963部3,587,347册古籍的普查数据。随着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不断推进,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将在该数据库中陆续发布更新。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