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在中国古代图书收藏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东周守藏室、东汉兰台等皆对中国典籍的收藏保护起到过重要作用。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古代典籍。洛阳市图书馆现存古籍53006册,其中善本262种4026册。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洛阳市图书馆充分发挥市古籍保护中心职能,系统开展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在机制运行、人才培养、普查申报、开发利用、数字化、普及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推动了全市古籍保护工作的稳步发展。
一、建立健全古籍保护工作机制
为加强全市古籍保护工作,建立了由洛阳文广旅局、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民委、文物局、卫生局等8个局委组成的古籍保护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洛阳市古籍保护中心(设在洛阳市图书馆)和古籍专家委员会,并制定了工作章程。自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4次全市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和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及时通报全市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并积极开展对收藏单位古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编发洛阳市古籍保护《工作简报》8期,以推动全市古籍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二、全面开展全市古籍普查保护工作
1.古籍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0年起,在洛阳市文广旅局的领导下,洛阳市古籍保护中心协调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博物馆和新闻出版、宗教机构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努力推进全市古籍保护工作,全市共有3部古籍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1部古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洛阳市图书馆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洛阳市图书馆、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列入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过普查发现了多部全市珍稀善本古籍,如洛阳市图书馆所藏的元大德九年(1305年)建康路儒学刻明清递修本《唐书》(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程崟刻本《望溪集》(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明正德九年(1514年)司礼监刻本《少微通鉴节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录》)、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稿本《朱氏族谱》记载并手绘了与程朱理学有关名人的墓葬地理图、祠堂构建图、碑文墓志等。民国著名金石学者和拓片收藏家郭玉堂的部分手稿,对研究古代洛阳石刻出土时地有重要的意义,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市中心按照国家保护中心的要求,积极组织全市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工作,共完成数据7126条,2018年1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洛阳市图书馆等九家古籍收藏单位登记目录》一书,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下一步《中华古籍总目·河南卷》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2.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管条件极大改善。洛阳市图书馆借2019年搬迁新馆之际,改善古籍的保管条件,书库面积增加至400平方米,设置了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装置、红外防盗系统、完善的空调系统和中央监控系统,全部樟木书柜收藏,极大地改善了市馆古籍的保护条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古籍书库进行了调整升级,配置了樟木书柜、空调、监控系统等。新安县图书馆、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栾川县图书馆均制作了古籍函套,其他图书馆也不同程度改善了古籍保管条件。经过持续的努力,全市古籍保护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
3.实行古籍寄存保管制度。由于县区图书馆古籍保管条件及人员水平有限,古籍往往得不到妥善保管。洛阳市图书馆出台了古籍寄存保管制度,本着自愿的原则,保管条件不好的单位,可以放市馆寄存,有随时取用和索还的权利,对于市馆来说,既补充了馆藏,又加强了整个辖区的古籍保护工作。2018年汝阳县图书馆新馆没建成之前590多册古籍在洛阳市图书馆代为保管,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保护中心的充分肯定。
三、注重能力提升,持续加强古籍保护队伍建设
人才的匮乏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之一,洛阳也不例外。我们多次选派市馆及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普查、古籍修复、碑拓研修班、古籍鉴定与保护培训班等,先后举办五期全市古籍普查培训班和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市15家古籍收藏单位的1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为全市建立一支古籍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数字化传播与推广,建立馆藏珍贵古籍全文数据库
为加强馆藏珍贵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古籍数字资源服务水平,洛阳市图书馆于2017年启动了珍贵古籍资源数字化项目,建立了“洛阳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全文数据库”。目前共建设完成古籍数字化126部1192册共计近17万拍,读者登录洛阳市图书馆官网“馆藏珍贵古籍数据库”栏目,便可免费阅览全文数字影像,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快速、便捷地了解洛阳市图书馆的古籍存藏情况和在线阅览古籍,为学习研究古籍提供便利。2020年洛阳市图书馆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受邀单位参加了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在线发布会,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与共建共享,开创了洛阳市图书馆古籍服务的新模式,对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强化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全民对古籍的保护意识
自古籍普查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就十分注重古籍知识与保护成果的社会化宣传,向公众普及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常举办古籍书库参观、馆藏珍贵古籍展览等活动,如开设四库文献专藏室,在古籍阅览室开架陈列《中华古籍再造善本》,让广大读者能够亲身接触、了解、阅读和利用古籍,从而热爱古籍。《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东方今报》、洛阳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先后多次对洛阳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做了宣传报道。通过广泛宣传,一批民间古籍收藏者陆续与我们联系,把自家收藏的古籍送到市古籍保护中心进行登记鉴定,民间古籍收藏者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得到提高。洛阳市市民高世正看到报纸刊登的古籍普查消息后,将家里珍藏的清乾隆刻本《阳宅大成》一书共计10册无偿捐赠给洛阳市图书馆。另外,我们还通过洛阳市图书馆公众号开设馆藏品鉴、古籍知识小讲堂、古籍线上展览等栏目来揭示古籍馆藏,在疫情防控期间,完成了古籍线上展览《馆藏珍贵古籍展》《古籍装帧之美》《中国古籍之最》等,在《洛阳晚报》“洛图有约”专栏,向社会公众推介馆藏《唐书》《宋邵康节伊川击壤集》《西清古鉴》《陶渊明集》等十余部古籍,通过多种形式,拉近古籍与公众的距离,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作。1.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共计40余场。2020年8月参加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嵩山少林寺碑廊举办的“传习经典 融古慧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洛阳市图书馆参展的有清董其昌《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帖》拓片、民国六年(1917)第一次精拓本《伊阙魏刻百品》,以及《琅华馆帖》等拓片,堪称珍品,深受观众的喜爱。举办洛阳市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暨临摹抄写活动、举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线上展览。2.举办以古籍知识、古典诗词、历史文化知识为主的大型学术公益讲座50余场,主讲嘉宾均为洛阳地区知名学者、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活动场场爆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直好评,总接待量达到2000余人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较高的知名度。3.先后举办“古典诗词吟诵”、“明代服饰文化与礼仪”、“《春江花月夜》诗词音乐赏析”、“萦绕书香 共度元夕”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2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4.2018年举办首届书香洛阳“牡丹杯”经典诵读大赛,引导广大群众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全市范围内发动诵读人数50000余人,全市共报送了199个诵读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洛阳电视台专门举行获奖节目汇报演出和颁奖典礼,为全市人民上演了一场流光溢彩的古典诗词文化盛宴。
悠悠十五载的古籍保护历程,有力地推动了洛阳市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因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洛阳市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古籍保护与展示”活动先进单位。
保护好,利用好古籍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将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努力工作,担当作为,全面推动我市古籍保护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洛阳市图书馆供稿)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