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手书题跋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绵延久远的藏书之风,见证公私庋藏之盛,彰显人文荟萃之美。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上,先贤收聚篇籍、宣文修典,铭记着中华民族往昔的筚路蓝缕与中华文化的博大、辉煌。这些远溯唐宋、近至明清的古籍,是岁月流转和文化变迁的见证,兵灾火厄、水湿虫蠹,固然在它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挽回的印记,但后世的读书者、藏书者、爱书者加意护持,钤盖、书写在它们身上的累累朱印、灿灿丹黄,更昭示着一种一脉相承的历史。题跋即是藏家、学者题写于古籍之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向被视为古籍的重要“附加价值”而颇得学人珍重。善本精刻与名家手书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以学术价值而言,题跋作为第一手资料,反映出典籍的思想内涵、刊刻过程、递藏流传等文献学重要信息,既可保存遗说,记録下学者阅读典籍最初的认识与期待,又折射出典籍历经沧桑、流传有序,默默无言地展现文脉传承。不仅如此,题跋内容也以古籍为中心,旁涉人物、时事、掌故、风俗、节令等多种人文题材,与时俯仰,包罗万象,可谓古代文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题跋之有无以及题跋之作者,常常成为判断典籍版本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一经题跋,身价百倍”,黄丕烈、顾广圻等名家题跋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书籍本身。
随着古籍研究不断深入扩展,存世的海量古籍题跋逐渐受到藏书家及目録学、版本学、书籍史、文化史研究者的注意,对其进行的整理工作如着録、辑存、校释等绵延不絶,嘉惠学林者往往而有。然而古籍题跋的存在形式具有唯一性,又分藏各地,读者若要使用,非亲至其地、亲阅其书而不能,其释读利用亦需具备专业知识,故而其价值亦难得到充分揭示。传统上对题跋的整理,大多因人、因书、因庋藏流转而搜求题跋,分门别类,释读着録,虽已有收藏单位持续开展整理工作,但仍待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整理与系统公布。《国家珍贵古籍题跋丛刊》即是从国家珍贵古籍入手,以《国家珍贵古籍名録》评审工作为基础,对古籍题跋进行全面查考辑録及释读整理的新探索。《国家珍贵古籍名録》是由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现存珍贵古籍目録,旨在集中人力物力,对具特别重要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予以重点保护。自二〇〇七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已正式公布五批,涵盖全国四百五十八家单位(个人)所藏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四部古籍。入选典籍为国内存世古籍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多经名家递藏、高士品鉴;而与此同时,名家题跋本又常以其独特价值而受到特别关注。因此,《国家珍贵古籍名録》所含题跋,可谓数量繁多、质量精良、多出名家,但在传统书目中往往散在群书之间,着録失于简略。对这些题跋进行全面整理,不仅对绍介珍贵古籍、提供研究数据颇具价值,对题跋整理工作而言亦可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为更好地利用国家珍贵古籍中的题跋资源、进一步推动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二〇一二年九月设立“《国家珍贵古籍名録》中古籍题跋整理”项目,委托国家图书馆负责组织实施,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资助框架。在项目推动下,《国家珍贵古籍名録》入选典籍所含题跋得以全面厘清整理,汇为《国家珍贵古籍题跋丛刊》。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逐步深入,我们愈发需要在深度、细度和广度上拓展对古籍的认识。本书希望通过整理珍贵古籍题跋,深入揭示珍贵古籍的价值,探知古籍流传过程中的收藏、整理、研究情况,为学者及大众研究、了解文献学、书籍史乃至书法艺术史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各藏书单位编纂书目提要提供重要信息,为古籍整理研究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为古籍普查与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深入助力,对开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作用。
本书收録《国家珍贵古籍名録》入选典籍所附的手书跋语,包括题跋(含过録跋)、观款、题诗等。典籍原书刊刻序跋不在其列。在整理题跋的同时,着録题跋所属古籍的入选名録号、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存卷、题跋者、馆藏单位、索书号,对题跋部分释读标点,整理成文,配以书影。全书依《国家珍贵古籍名録》批次分辑,各辑根据题跋原书内容按四部分类法编排,分为经、史、子(丛)、集四编。
本辑收録前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録》题跋。前三批《名録》共收録九千八百五十九部古籍,据初步统计,其中有题跋者九百六十二部,题跋一千六百九十条。在整理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与各收藏单位反复审校、核实原书、完善着録,对古籍中存在的一人多跋、一书多跋的情况重新精确统计,新发现大量未经着録的名家题跋,随加释读,实际征集的题跋数量远远超出预期。本辑最终整理并审校八十一家单位所藏近千部珍贵古籍,録得题跋三千五百余条,总计六十三万余字,超过预计规模一倍以上,覆盖前三批《名録》所收题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平均每条题跋约一百八十字,单部古籍题跋字数最多者为国家图书馆藏翁方纲稿本《仪礼蠡测签注》(07324)二十余人题跋七千二百余字,单条题跋字数最多者为上海图书馆藏顾祖禹稿本《读史方舆纪要》(01654)叶景葵跋三千四百余字。这些题跋的发现与整理,将提高珍贵古籍的文物和文献价值,也为本书实现在学术整理及古籍保护工作上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珍贵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经历风波锤炼、流沙删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亦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深入挖掘古籍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正可为文化复兴、民族复兴提供力量源泉。为了实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们的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工作,也将走上更加深入、更加切实、更加贴近文化宣传与读者利用的路途。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