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楼(1)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27
文章
0
粉丝
古籍知识评论52字数 1383阅读模式

藏书楼对于人文环境的塑造是深刻的,是学术的孕育地,也是学问家的摇篮,更是读书人心向往之的圣地。我国藏书楼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藏书楼的历史变迁、典籍的兴废聚散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承息息相关,记录了中华文化发祥、发展的历程。

藏书楼由官方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四个系统组成,造纸术、印刷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汉魏、宋元、明清带来了一次次藏书活动的高潮。

今日现存的藏书楼多见于明清两代,为了更好地传承了解藏书文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藏书楼吧。

天一阁·宁波  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天一阁是我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名列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由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修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底蕴深厚。

图源/摄图网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对天一阁影响至深。这句话摘自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天一阁不仅得名于此,建筑设计排布也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建阁之初,范钦就在阁前凿池,以作蓄水防火之用,此为天一生“水”。

藏书楼的楼体构造为二层一排六开间,上层为宽阔统间,不设隔墙,合“天一”之名;下层分为六间,前后有长廊贯通,合“地六”之数,正符合“天一地六”的解释。

图源/天一阁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书楼前后环绕水池堆叠假山,修筑成福禄寿喜等字样,并利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的生动形态。假山的最高处筑四方亭,环植竹木,使之具有了江南园林的风貌,这些景致基本遗存至今。

不过天一阁声名远播,还是由于藏书本身。范钦所藏之书传承几代后,依旧完整如初,这得益于范氏家族内部,建立了严苛的藏书管理制度。

藏书管理的缘起是创始人范钦的遗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而后又经子孙后代逐渐完善,愈加严苛。

天一阁目前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和地方工艺精品,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与浙东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藏品中最珍贵的是一些孤本、抄本、金石碑刻和明代文献。

天一阁的故事,不只停留在江南,还引出了一桩“四库七阁仿天一”的文化盛事。

图源/天一阁博物院

这桩盛事发生在乾隆时期。皇帝一纸令下,建造了七座以天一阁为建筑范式摹本的皇家藏书楼,以贮藏大名鼎鼎的《四库全书》。

此举使得乾隆皇帝将自己的文化伟业推向高峰,天一阁也从民间走向皇家,成为四库七阁营建的出发点。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baidu_map id="map_1" zl="17" nm="0" w="100%" h="100% lat="29.877379" lon="121.546024" biz_name="浙江宁波天一阁" address="浙江宁波天一阁" email="" phone=""]

文渊阁·北京  紫禁城最大皇家藏书楼

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文渊阁坐落于北京故宫内,是四库七阁中最有排面的一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紫禁城的优势位置,让文渊阁与文华殿一起兼具了朝政功能,这是文渊阁区别于其他六阁的特有功能。

尽管四库七阁有着统一的建筑范本,且藏书数量相同,但是根据藏书楼所在不同环境,建筑形式还是有所区别。文渊阁的建筑体量就比其余六阁巨大不少,其底层通面宽约为35米,通进深约为17米,比剩下六阁宽出十米有余。

图源/微故宫

文渊阁采用“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从外观看重檐两层,而实际上阁内分为上中下三层。顶部采用歇山屋面,以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剪边,一二层设斗栱。

屋内采用海墁天花,内檐装修罩槅、栏杆采用“夔龙拐子纹”装饰母题,样式素朴、清雅。

文渊阁内部的柱子分为前面三排,后面三排,这样建造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开阳光直射,以阴凉的内部环境保护书籍。

文渊阁内景

室内书架只能得到地面的反射光,不方便皇帝进去查阅,因此古代工匠又设计了中空暗层,形成一个高敞的“广厅”。“广厅”实际上具有反射地面光线的功能,使暗层的书架也能获得照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博物院内

[baidu_map id="map_2" zl="17" nm="0" w="100%" h="100% lat="39.922556" lon="116.405777" biz_name="故宫文渊阁" address="北京故宫文渊阁" email="" phone=""]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2022-2-10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2-02-07 08:13: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566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