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古籍保护工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共产党宣言》展览、《永乐大典》展览,编纂出版了《鲁迅手稿全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字节跳动合作开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和寻找古籍守护人工作。作为合作单位参加了《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化专题节目。两个月来,我们对“中华古籍资源库”成果进行整合,能够统一检索国图藏珍贵古籍和与外界共建古籍资源,总数达到10万部件,通过提速、免注册登录、改进浏览器配置,使古籍珍本随时出现在案头,阅读不再是难事,极大促进了古籍阅览服务。同时改进读者到馆服务,在社会监督下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本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二是通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带动了国家珍贵古籍的保护和修复。
三是通过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以评代促,使全国两千万册古籍得到了妥善存藏。
四是通过设立古籍修复项目,修复了370万叶珍贵古籍。
五是通过影印出版,使一大批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年来影印出版的古籍,就超过4万部。
六是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10万部(件),其中促进和联合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7.2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提供公益服务。
七是通过培训班、传习所和中专、大专、高校等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全国2000多家古籍存藏单位培养古籍保护人员超过1万人次。仅修复专业人员从2007年不足100人达到目前超过1000人。学历涵盖大专到研究生。
八是少数民族地区古籍保护得以加强,西南民族藏、彝、东巴、傣文献得到批量修复,藏文纳格拉洞修复文献装具在社会资金支持下制作完成。
九是古籍保护宣传和推广活动丰富多彩,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寻找古籍守护人、中华经典传习所等活动陆续开展,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与古籍有关的展览展示超过百场。服务观众500万人次,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十是古籍保护专家团队从过去的图书馆保护专家,扩展到人文、社科、科技、收藏、非遗、传媒等各方面专家加入,形成了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等不同单位间的密切配合。古籍保护学科呼之欲出,古籍保护进入到新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求加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2035年远景规划的目标: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需要:
一、加强党对古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古籍保护工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深入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夯实基础,统筹做好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推广等方面的协调,加强人才规划、学科建设、职业资格等,调动从业者积极性,加大对从业者的管理。
三、全面促进古籍的转化利用,如对古籍的标点、整理、释读、传播、开放(数字化)、教育等。
四、进一步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加强制度建设和各项保障措施,使古籍保护迈上新台阶。
(以上为张志清在新闻通气会上的发言摘录。转自“图书馆报”微信公众号)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