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堂利荣森先生自1973年起慨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碑帖及墓志拓本共二千多项,其中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华山庙碑》顺德本及南宋丞相游似旧藏《兰亭序》,是最早入藏本馆的宋拓善本。此外,入选的顺德本及《夏承碑》等珍本属于《北山十宝》,与《游相兰亭》曾分别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书道博物馆展出。建基于《西岳华山庙碑》及《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的相关研究,亦已成为学界的重要参考。
北山十宝之五宝
西岳华山庙碑(马氏小玲珑山馆本/顺德本)
此拓原碑立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内。原碑因明代嘉靖间关中大地震及两度维修西岳庙而失佚。《华山庙碑》结字紧密,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激赏此碑集方整、流丽、奇古于一身,是“汉隶第一品”。原碑不存令原拓更显珍贵。传世最显赫的四本,各具特色:长垣本(即商邱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拓字最齐全;华阴本(即关中本)题跋最多;四明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整纸拓;顺德本(即小玲珑山馆本,本馆藏)则以拓印年代最早取胜。
东汉夏承碑(华氏真赏斋本)
文物馆藏宋拓本《夏承碑》为明代江苏无锡华夏真赏斋中物,至清代由江西临川碑帖收藏家李宗瀚珍藏。《夏承碑》被记录为汉代名家蔡邕所书,此碑立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原石明中期已毁。真赏斋本剪装成册,缺字部分由翁方纲补摹于后。北宋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此碑,当时在洺州(今河北永年县)。在流传的《夏承碑》拓本中,以此华夏真赏斋旧藏本为最早。真赏斋本为历代收藏家珍重,其结字风格奇古、字画清晰是箇中原因。此碑上承篆体而笔法近于隶书,笔法多变,在书体发展中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汪氏孝经堂本)
《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原碑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现藏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此碑是欧阳询成熟至晚年期间登峰造极的楷书代表作,其布白疏朗,结体长方并用,结字中宫收窄,结构紧严,用笔精炼稳健而含蓄,具变化而果断利落,却不失精致优雅。
文物馆本属南宋(或金)时期拓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者翁方纲题跋,该跋收入《苏斋题跋》。此本亦获近代碑帖专家王壮弘著录,称之为“孝经堂本”及“孔雩谷本”。
唐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吴荣光旧藏本)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由李邕撰并书。启功称:“李氏书碑,刻手最精者,推《李思训碑》。”李邕的行书向来备受推崇,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和董其昌均受其影响。关于本馆藏本拓印年代,其墨色醇古,王壮弘曾称许“拓极精”。校对后可知此本属南宋(或金)本。除翁方纲题签外,题跋包括成亲王永瑆、康有为、黄宾虹、罗振玉、王国维、罗原觉等题记。其中罗原觉以多种拓本、印本与《金石萃编》、杨守敬《望堂金石二集》等著录互校,又与端方及赵世骏藏本校对,重建《李思训碑》原貌及补正文献,是继王昶以来关于《李思训碑》最仔细完备的校正。
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陆恭旧藏本)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赵炅下诏王著甄选历代法书摹刻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的一套十卷丛帖。此帖原刻原拓已不存,本馆藏本属于南宋初刻的“泉州本”(或称泉帖),是现存四种主要《淳化阁帖》宋代重刻系统之一。此拓辑自卷六至卷八,是集王羲之帖。本馆藏本重刻时经过修正,通篇甚具笔意,摹、刻及拓工均臻精善,墨色透显纸上帘纹,字口清晰而不至过于劲利,呈现出王羲之书法的法度及韵致,令人爱不释手。墨纸经历八个世纪仍然保存良好,甚为难得。此本曾辗转离开中国,直至1987年由利氏北山堂于纽约拍卖购得,转赠本馆,令此《淳化阁帖》重要版本回归祖国。
游相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支遁等四十二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曲水流觞、临流赋诗,王羲之乘酒兴为诗集写序,称为《兰亭序》。至唐太宗遍访天下王书,得《兰亭》后命人临摹多本以赐王公贵胄,真迹则陪葬昭陵。《兰亭序》历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学书者必习之经典。
文物馆藏《游相兰亭》,是1973年由利荣森先生出资购入赠予本馆的刻帖。“游相”即南宋理宗朝丞相游似(?—1252),他曾收藏近百种《兰亭》拓本。传世至今的《游相兰亭》共四十余种,利氏北山堂捐赠文物馆共十种,令本馆成为全世界收藏最多《游相兰亭》的博物馆。文物馆藏本包括:甲之二 御府领字从山本、甲之四 中山王氏家藏本、甲之五 御府本、甲之八 括苍刘泾本、乙之一 双钩部分字本、乙之五 钱塘许氏本、丙之八 会稽本、庚之三 莫知所出本、□之四 汤舍人本及临川本。此十种游相兰亭自南宋游佀以后流传至本馆,其间已经历近八个世纪。
小结
北山堂的碑帖铭刻收藏,具书法艺术、版本学及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中国拓本在世界文化史中具有独特地位,自金石学大盛于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碑刻拓本流传渐广;“法帖之祖”《淳化阁帖》刊刻于北宋内府后,刻帖风气遍及郡斋及士绅之间。随着宋室南渡,金石拓本与刻帖成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及标记。这风尚直至清中期才南下至广东,当时出现了全国性知名的碑帖收藏家,包括吴荣光(1773—1843)、叶梦龙(1775—1832)、潘仕成(1804—约1873)、孔广陶(1832—1890)等。他们搜罗碑帖、集刻法帖与丛书,缔造了广东文化的高峰。上述各氏的碑帖收藏,是北京及江南士人文化南移广东的里程碑。北山堂捐赠文物馆的碑帖拓本不少来自岭南先贤们,这是广东与香港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从中可窥见十九世纪末以降的时代背景:清朝衰落至败亡、政权易转,江南及广东家族与学人南移,这些重要藏品因而传至香港。利荣森先生在三四十年代肄业于北京——当时国学及新文化的学术重镇。利公传承了保存国粹之志,在香港资助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馆,充实碑帖等藏品,为本馆的拓本研究奠定基础。这些曾由广东名家收藏的拓本汇聚于北山堂及文物馆,让封尘已久的广东文化史被重新发现。北山汲古,惠泽长流,这些藏品保存着广东文化史的光辉一页,饱历国难、得来不易的拓本珍藏,也蕴含着先贤们对家国文化浓厚深刻的感情。这些收藏有幸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对利荣森先生、北山堂基金会及本馆同仁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博士)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