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时13年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将在今年基本完成。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总量达270余万部1.8万函,已占预计总量的90%以上。给古籍上户口,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修复、保护古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如何理解这项需要付出巨大耐心与众多心血的工程性工作?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修复古籍就是修复记忆
古籍的整理、完善和修复工作,一直以来就是保持文化延续的一种标志性工作。近年,各有关部门通过普查清理,落实古籍的登记、寻找、发现、完善等有关事宜,在抢救和保护古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共享经验。
修复古籍,就是修复一个民族编年历史的一部分,等于恢复历史的原始面貌和风范。
第一步是普查,对于古籍整理和修复,这是关键性的措施。做到具体的登记、鉴定、甄别、取舍,鉴别古籍的由来、版本、历史年代沿革,做到心里有数,并且充满了学者钱穆所说的,对国史要充满敬畏和温情。良好的态度,保证了古籍普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是在普查基础上,启动完善保护古籍的应对措施,加大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通过网络平台,启动古籍的现代性的精神价值转换,从而给更多的受众提供便捷阅读和浏览古籍的条件。
盘活古籍资产,意味着不是把古籍当成死的文物,当成历史的档案,而是视其为走进读者和研究者内心深处的活的精神资源、活的史料参考,用于指导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学习和领悟。
寻访、发现、查找那些遗落在民间的古籍典册,让它们从久远的被忽略、被遗忘、被隔绝的状态中活化出来,进而确定它们的价值、地位、走向和使用方式,无疑构成了古籍保护和抢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目标所在。
许多古籍是经历了时代风雨、历史年轮的考验而存留下来的文明结晶。它们或者缺失了一些内容,或是湮没了若干字迹,漫漶了真切鲜明的形式感,那么这就要求参与发现和记录古籍的抢救者、整理者,出于公心和热忱,为这项值得付出的工作,保持一种耐心,并拥有细致而有担当的使命感和必要的文化情怀。(刘恩波)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