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刊本《文苑英华》保存至今的故事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27
文章
0
粉丝
馆藏鉴赏评论104字数 1249阅读模式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原宋宫缉熙殿的《文苑英华》并非原来的整部书,而是该书的二三一卷至二四○卷及二五一卷至二六○卷、二九一卷至三○○卷、六一○卷至七○○卷,这是个残本,仅是原来全书的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其中也有故事。这些书上都钤有“内殿文玺”“御府图书”“缉熙殿书籍印”等三印,证明是杭州宋宫缉熙殿的原藏,国家图书馆著录称“宋刻宋印,开本宏朗,流传至罕……封里有‘景定元年十月,装褙臣王润照管讫’一行字样,其重要价值在于保留了宋代原装,书上有装褙臣姓名的仅此一见。”宋《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辑。原藏宋理宗缉熙殿,今存部分藏国家图书馆。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辑。原藏宋理宗缉熙殿,今存部分藏国家图书馆。

左下一行字,表明此为宋缉熙殿原装书,具有很高版本价值。

板书如今已十分稀见,而此书竟还是宋代原装,从中透露了多少宋板书的信息!

这部《文苑英华》的宋宫缉熙殿藏书的故事,开头一部分和《洪范政鉴》相同,宋亡后被运到元大都藏于元宫大内,后徐达破元都,又一块儿被运到南京朱元璋的大内宫中。不同的是,《洪范政鉴》留在了朱元璋的读书处“大本堂”,而《文苑英华》这部几百卷的大书,则分赐给了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也可能赐给一个儿子后来散失了。

据《明史》所载,朱元璋建立大明皇朝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朱元璋虽是第一次当皇帝,可他懂得其余的儿子都有想当皇帝的心思,将来不免为争帝位而骨肉相残,他想了个办法,就是把其余的儿子封为藩王,分到各地去“夹辅皇室”。他的儿子们被封到各地做藩王后,离京前老朱必赐给他们一批书籍,那时,宋元两代皇宫里的书都集中在明宫内,左下一行字,表明此为宋缉熙殿原装书,具有很高版本价值。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就拿出来分赐给他们,这可都是宋元旧板书,价值是很高的。每个儿子封藩王到外地,老朱除了赐给儿子们宫中的宋元古籍外,还赐给他们词曲1700本。所以藩王除了种种特权外,几乎都成了明代的藏书家,这在中国藏书史上是个特殊的例子。

回过头来,说南宋缉熙殿旧藏的《文苑英华》这部大书。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这部残本,除了宋代缉熙殿的藏书印以外,还有三印,即是“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印章是晋庄王朱的藏书印。朱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晋王就藩太原府。晋藩的藏书印有“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晋国奎章”“道济书府”“晋府书画之印”等等,两相对照可证明宋宫缉熙殿旧藏的《文苑英华》是在明初朱元璋赐给了他的三儿子朱。这样原藏南京的《文苑英华》也就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山西太原,一住就是近三百年。

到了清初,犹如众流归海,晋庄王朱藩府里的藏书又回到了北京清宫,《文苑英华》当然也在其中。

清代的帝王,多爱读书,尤以乾隆皇帝更为出名,清宫中有个天禄琳琅的藏书处,就是这位皇帝的读书藏书之所,从于敏中的《天禄琳琅书目》和彭元瑞的《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可以看到,这个贮藏着宋元明三朝古籍的藏书处,藏有晋王朱藩府的书很多。到了宣统年间,清宫内阁大库的藏书流出,傅增湘先生曾言,“嗣于京师图书馆见宋刊本(《文苑英华》)一百卷,为内阁大库旧物”,又说:“此亦内阁所储,宣统元年清查时流出于外。”

如今《文苑英华》这部南宋皇宫缉熙殿的旧藏离开杭州近750年了,我在想,它与另一本南宋皇宫缉熙殿的旧藏《洪范政鉴》这两位老人家定然思念杭州,想看看杭州的变化,杭州人也很想看看它们历尽沧桑的真容,在适当的时间,有关部门能否请他们回来看看?并且让我们杭州人也看看两位老人家呢?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2020-9-20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0-04-29 07:12: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359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