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江南图书馆诞生于古城金陵,民国期间,该馆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1933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又筹建于南京,新中国建立后,两馆先后更名、合并,形成今日人们熟知的南京图书馆。今日南京图书馆所藏上百万册古代文献,就是在近百年风雨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国学图书馆藏书十之八九得之于私家藏书楼,以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武昌范氏木犀香馆、桃源宋氏之藏书最为著名。在中央图书馆时期,曾两次大规模地收进历代文献。第一次是抗日战争初期,江、浙、皖、沪的藏书世家,为了生计所迫,同时怕被人劫掠,因此大批善本图书逐浙流入上海书肆中。当时在郑振铎等爱国人士呼吁下,重庆教育部同意从中英庚子赔款会拨交中央图书馆的建筑费中提取部分,收购上海书肆文献;第二次是在抗战胜利后,接收陈群泽存书库的藏书。1948年冬,中央图书馆挑选馆藏珍善本书籍13万余册,分三批运往台湾。其中包括原泽存书库的全部善本文献。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图书馆的古代文献通过各种途径,又增入了很多,如1952年起陆续接收原苏南文管会调拨的线装书就达数十万册。而得之于藏书家的图书也有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朱希祖遗书与顾氏过云楼藏书。
现在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要收藏1949年(即新中国成立之年)以前印制、书写而成的各类文献资料的部门。现共有历史文献图书、报刊230万册,其中古籍约160多万册,目前已整理约100万余册,含善本10余万册,包括宋元刻本近200部,明刻本近7千部。另外,部门还收藏有历史文献影印本、缩微胶卷、电子版读物,以及与研究历史文献有关的新版平装书等,可提供读者在馆查阅。由于南京图书馆所藏历史文献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因此颇受海内外学术界重视,各国学者常慕名而来,多是能有所获,满意而归。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