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图书馆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在各类文献典藏中,既有数十万册的古籍和民国线装书,也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木刻雕版、民国时期的报刊、字画拓本、公文信函等,古籍藏量40万册(件)左右,而2000多部善本和32种3万余片木刻书板是其中的珍藏。
馆藏古籍善本以史部与集部为多,史部主要集中在地理类,方志之属。如,明万历刻本《辉县志》,清康熙刻本《嵩阳书院志》、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少林寺志》等;集部主要集中总集类清总集和别集类清别集。其中,元明清历代流传下来的珍贵古籍有,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明嘉靖刻本《广舆图》、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农书》等。
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获得“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奖。其中,馆藏99部古籍入选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4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并编辑整理出版了《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河南省市县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等。
新乡市图书馆收藏有古代文献典籍近20万册,形成了以古代文献典籍收藏为特色的藏书特点。其中善本藏量达到760余种2.08万余册,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41种。《读易大旨》、《国朝名世类苑》等30种已成孤本,《永乐北藏》、《周礼集注》等33种古籍为海内珍本。馆藏11种古籍分别入选第一、第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07年,新乡市委、市政府拨出85万元专款,用于古籍保护。购置了密集书架,定做了函套,增设了恒温恒湿系统。近年来善本书库更换了樟木书柜。改善了馆藏古籍保护条件。2009年,我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成为河南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图书馆。
按照《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案》和《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馆完成了基本六项的古籍普查和古籍普查目录的工作,建立了古籍修复室为更好的完成古籍普查和古籍保护奠定了基础。
郑州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是一所集文献典藏、图书借阅、学术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文化场馆。现收藏古籍6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近5千册。特色藏品有地方志、明清小说、弹词宝卷等。设有专门的古籍阅览室、古籍研究室和古籍书库。2010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河南省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郑州图书馆有16部古籍陆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有54部古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元元统二年(1334)梅溪书院刻本《韵府群玉》、明正统十二年(1447)内府刻本《书集传》、明弘治元年(1488)刻本《文选》、明嘉靖七年(1528)吴郡金李泽远堂刻本《国语》等。
截至2014年,郑州图书馆完成了全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郑州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于2017年3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郑州图书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至今已整理出版古籍40余部。
郑州大学图书馆现有古籍19万册,其中善本古籍127种,3688册。截止目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35种,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居首位; 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 71种。2009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获得首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门类齐全,特点突出。版本方面有比较稀见的稿本、内府刻本、活字本、名人批校本、四色套印本等;内容方面以明清小说、宝卷、弹词、地方志类最具特色,其中明清小说520种,宝卷300余册,方志类收藏全国27省各种方志75种,形成了以元版为最早、明清版本居多,经、史、子、集、丛各部兼具的典藏特色。
同时为扩大古籍资源,郑州大学图书馆购买了《汉籍数字图书馆》、《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等电子资源,参加了“CALIS三期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和国家古籍普查,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古籍检索途径和利用研究的便利。
河南大学图书馆百余年的办馆历程中,始终重视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馆藏优势:河南地方史志较为丰富;大型古籍丛书基本齐全;珍本孤本稿本钞本颇具特色,如明钞本《[成化]河南总志》、明刻本《[嘉靖]河南通志》等为大陆唯一,稿本《东京志略》《汴梁水灾纪略》《芸晖书屋笔记》弥足珍贵。馆藏20.51万册古籍,2008年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镇馆古籍堪称瑰宝。
近年来,我馆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原生性保护方面,按照文化部《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线装古籍的保护条件;成立古籍修复中心,开展珍稀文献修复工作;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成为河南省首家提交并出版《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图书馆;再生性保护方面,成立古籍数字化中心,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和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影印出版馆藏珍稀古籍文献52种92册;编辑整理《馆藏善本古籍图录》《馆藏书画碑帖珍品图录》;馆藏稿本的点校出版,已点校出版《东京志略》、《汴梁水灾纪略》及《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等。
洛阳市图书馆现存古籍53006册,其中善本262种4026册,有明、清时期的11部珍贵古籍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佛法金汤编》、清雍正三年刻本《梦月岩诗集》等14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元大徳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清递修本《唐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5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精心指导下,洛阳市的古籍保护工作在普查、申报、培训、展览、宣传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极组建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全市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工作,共完成目录7126 条,将出版《洛阳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书。同时组织调查全市古籍保护现状,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派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各类培训,举办全市古籍普查培训班4期。
南阳市图书馆正式成立于1956年,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24年的南阳县立第一图书馆。古籍部设立于1985年,现存古籍3.3万余册,善本古籍50种5018册(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12种,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7种。特色藏品有明《正统道藏》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赵林泥金写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等。
近年来,我馆根据WH/T24-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库房进行改造,先后配置了空调、监控摄像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除湿机、空气净化器、防紫外线窗帘、防爆防紫外线灯罩、保险柜、自动水灾报警器等;2015年更换2083个函套,制作32组樟木柜子,古籍保存环境和条件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
201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3月由国务院下发为第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开封市图书馆现存各类古籍4644种50180册,其中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善本古籍六千余册,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古籍达65种,有12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馆藏古籍《东京梦华录》、《宋东京考》、《东京志略》、《汴京遗迹志》、《如梦录》等,先后被开封市委市政府利用查阅,并利用书中记载的宋代文献,开发宋文化产业项目,借鉴创作了“千回大宋”、“东京梦华”等文化剧目。
为切实保护馆藏珍贵古籍资源,开封市图书馆从古籍书目平台建设、古籍书库设备改造、古籍保护讲座宣传、民间古籍征集挖掘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全市及馆藏古籍管理、保护水平。2011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第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藏经阁,(zang Jīng Gé)又称法堂,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据塔铭资料载:少林寺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约公元1345年)。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计5480卷;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籍、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故法堂又称“藏经阁”。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全毁于“火厄”。现今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
少林寺藏经阁目前馆藏古籍3万多册,其中善本近6000种,20000余册。禅医药典籍、武术功夫秘籍收藏量在全国图书馆行业均在前列。藏经阁原有古籍保存条件非常恶劣,后新建图书馆,改善古籍保护基础环境;邀请专业人才对古籍进行统一整理,做到有序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多次参加全国范围内及专门针对佛教古籍保护的培训班。2012年5月,少林寺藏经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古籍数据普查登记工作。至此,少林寺藏经阁成为佛教界内首家完成该项工作的图书馆。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