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廿四·节气藏典】白露:玉阶生白露,秋色正清华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74
文章
0
粉丝
馆藏鉴赏评论38字数 1215阅读模式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天地便迎来了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释其名曰:“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之名由此而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收录于《碧琳琅馆丛书》)

碧琳琅馆丛书四十五种 (清)方功惠辑 清光绪十年(1884)巴陵方氏广东刻宣统元年(1909)后印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藏)

白露三候:鸿雁南归,群鸟养羞

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每五日为一候,生动记录了物候变化:

一候鸿雁来:鸿雁自北向南迁徙避寒; 二候玄鸟归:燕子作为北方之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鸟类储食备冬。

《逸周书·时训》记载:“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此时节,天地间弥漫着迁徙与贮备的气息。

《周书集训校释》(收录于《崇文书局汇刻书》)

崇文书局汇刻书三十三种 (清)崇文书局辑 清光绪三年(187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传统习俗:饮茶啜酒,食白润燥

白露习俗多与饮食相关,蕴含着古人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饮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之说。白露茶经夏日酷暑后焕发生机,滋味甘醇清甜,尤受老茶客喜爱。

图片来自网络

酿白露酒  苏浙地区素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此酒以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食龙眼  福建福州传承着“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此时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饱满,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之效。

收清露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这一习俗寄托着古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明)李时珍编 清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藏)

诗意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的清寒与澄澈,激发了无数文人的诗情:

《诗经·国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白露为背景,勾勒出朦胧而唯美的意境。

《诗经·国风》

诗经八卷 (宋)朱熹集传 清道光十六年(1836)扬郡二郎庙惜字局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藏)

唐代李白在《玉阶怨》中写道:“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九十卷诗人爵里详节一卷 (明)高棅辑 (明)张恂重订 明末张恂刻本 (保定市图书馆藏)

杜甫则在《月夜忆舍弟》中吟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二十卷首一卷 (唐)杜甫撰 (明)王世贞等评点 清光绪二年(1876)粤东翰墨园刻五色套印本 (保定市图书馆藏)

这些诗句将白露的清冷与游子的乡愁融为一体,营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养生智慧:滋阴润肺,避寒防燥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增大,中医强调“白露身勿露,寒露脚不露”,提醒人们及时添衣避寒。养生需注重 “防秋燥,保阴津”。

饮食宜忌  少食辣椒、生姜等辛辣之物;宜食梨、百合、银耳、山药等润燥之品。福建人食龙眼,浙江温州一带则采“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炖鸡,以滋阴润肺。

起居调节  《黄帝内经》提倡“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时令变化。

情志调养  秋气肃杀易引发悲情,需保持心境平和,“收敛神气”,避免抑郁。

白露节气,是自然的低语,是诗意的凝结,更是万物随寒气生长、成熟的转折点。当清晨的草叶上凝结出晶莹的露珠,我们便知:天地已悄然步入仲秋,一个澄澈而丰盈的季节,正徐徐展开。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5-09-07 05:50: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1349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