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廿四·节气藏典】古籍寻夏至,听古人诉说盛夏之道‌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31
文章
0
粉丝
馆藏鉴赏评论7字数 793阅读模式

导语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之日,古人视其为阴阳交替的枢纽。此时节,古籍中的智慧如清泉流淌,带我们穿越千年,品味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哲思。今天,让我们翻开典籍,一窥夏至的深邃意蕴。

万物有信,静观自然

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周书》

《周書》(收录于《崇文书局汇刻书》)

崇文书局汇刻书三十三种 (清)崇文书局辑 清光绪三年(187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成节气。夏至初候,鹿角自然脱落,被视为阳盛极而衰的象征;二候蝉鸣破土,宣告盛夏的炽烈;三候喜阴的半夏萌生,呼应“夏至一阴生”的天道循环。字句间,皆是古人观察万物以参天时的智慧。

礼敬天地,顺时而为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礼记·月令》

《礼记》

礼记二十卷附考证 (汉)郑玄撰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武英殿刻仿宋相台五经附考证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夏至日影最短,古人认为此时“阴阳相搏”,万物面临盛衰之变。《礼记·月令》记载,天子需斋戒静心,百姓避暑少动,以顺应自然。此句不仅关乎养生,更暗含“持中守静”的处世哲学——在最鼎盛时谦卑,方得长久。

农事有序,以食载道‌

“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

《礼记》

礼记二十卷附考证 (汉)郑玄撰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武英殿刻仿宋相台五经附考证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礼记·月令》以天文定农时,在这个月,天子要把新黍和鸡肉搭配起来品尝,同时进献的还有樱桃,这些东西都要先供奉给宗庙。民间则流传“冬至饺子夏至面”之俗。一碗凉面,不仅是解暑之食,更承载着“尝新感恩”的质朴情怀。

测日观天,格物致知‌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周礼·地官·大司徒》

《周礼》

周礼六卷 (汉)郑玄注 (唐)陆徳明音义 清清芬阁刻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周礼》记载圭表测影之法,可见古人早已窥见夏至的天文本质。这些记录不仅是科技史的剪影,更彰显“穷究物理”的探索精神。

‌结语

夏至物语:在古籍中寻一份清凉‌

古人笔下的夏至,是敬畏,是顺应,亦是思索。当我们在空调房中翻动书页,或可效仿先人:午后小憩以养心,食一碗清面以承古意,静听蝉鸣而观万物生长。夏至已至,愿这份古籍中的清凉,伴你安然度夏。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5-05-14 22:52: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1336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