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籍中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北方麦熟待收,南方稻秧初插,天地间充盈着“忙种”的生机。今日,让我们翻开典籍,循着古人的笔墨,品读芒种时节的农耕智慧与诗意情怀。
一、芒种之名:古籍中的节气释义
“芒种”二字,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汉代郑玄注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意指此时水泽丰沛之地可播种稻麦类有芒作物。
《淮南子·天文训》则进一步明确节气时序:“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古人以北斗星斗柄指向丙位为芒种到来的标志,强调此时是播种有芒谷物的关键时节。
二、芒种三候:古籍里的自然物语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jú)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 “一候螳螂生”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芒种初至,螳螂破卵而出,田间草木间渐闻虫鸣。 - “二候鵙始鸣”
“鵙,伯劳也。能击众鸟,故称伯劳。”伯劳鸟啼鸣枝头,古人视其为夏至阳盛之兆。 - “三候反舌无声”
“反舌,百舌鸟也,感微阴而静默。”百舌鸟悄然噤声,万物随阴阳转换而隐迹。月令粹编二十四卷图说一卷 (清)秦嘉谟编 清嘉庆十九年(1814)琳琅仙馆刻本(保定市图书馆藏)
三、芒种农事:典籍中的稼穑之道
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夏收、夏种、夏长”的“三夏”大忙。 白居易的《观刈麦》刻画的正是芒种时节的情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四、芒种风雅:诗书中的文人意趣
芒种虽繁忙,古人亦不忘寄情风物。南宋陆游在《时雨》中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道出农忙时节的烟火诗意。
又如范成大的《梅雨五绝》:“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诗人通过描绘芒种时节的天气变化,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心和对丰收的期盼。
五、饯花神:古籍里的浪漫仪式
芒种送花神,是明清盛行于江南的雅俗。此俗亦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虽为小说,却折射出清代芒种饯花神的风雅之盛。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图片来自识典古籍
结语
古籍中的芒种,是农人躬耕的汗水,是文人笔下的时雨,更是天地与众生共守的时序契约。今日再读这些文字,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麦浪声、秧歌声与书页翻动声,提醒我们:万物有序,耕耘终有获,静待岁月丰。
芒种将至,愿你我皆不负光阴,心藏丰年。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