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图书馆史话》(节选)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27
文章
0
粉丝
馆情速报评论38字数 2958阅读模式

前言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浩浩汤汤; 五千年中国图书馆史,蜿蜒奔放。

河北省图书馆和河北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联合出品《图书馆史话》,从我国汉字诞生、文献典籍初现为始,到古代书院、藏书楼,再到近现代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用文献典籍背后跌拓起伏的精彩故事,为您讲述图书馆发展至今的风雨历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文化密码。 听《图书馆史话》,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莲池书院与万卷楼》

河北保定在清代曾是直隶省省会,是文人荟萃之地。1733年,雍正发布的法令,令各地建立省级官办书院。当时的直隶总督正是雍正皇帝最信任、最器重的重臣“模范督抚”李卫。于是直隶总督府在莲花池的北部建起了莲池书院。这个书院得到了皇家的高度重视,乾隆皇帝本人就三次亲临此院,并且给书院赐题匾额,由此成为了清代的“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这个书院之所以有名,最重要的是聘请到了多位名头极大的山长。山长就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比如:章学诚、张裕钊、吴汝纶等分别在莲池书院讲学,而这里也教出了许多的高徒,例如: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而民国大藏书家傅增湘也出自这个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到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保定莲池内原有一座典藏古籍缮本的藏书楼名叫“万卷楼”,这就要追溯到元代。这“万卷楼”本是元代贾辅的私人藏书楼。贾辅,今天的河北安国人,他虽为武将,却喜欢藏书。他跟着主帅张柔南征北战,参与很多大的战役。那时的元军还是以杀人越货为乐,所以每打下一地,元军的将领都会争抢金帛和女人,只有贾辅对这些没什么兴趣,每攻克一地,必到当地去抢藏书。经过多年的辛苦搜集,他收藏了几万卷书,这在元代是个很大的藏书量。到了蒙古太宗八年,他在自己宅第“雪香园”的北面修起了一座藏书楼,地址就是今天的保定莲池公园内,起名叫“万卷楼”。 贾辅虽然收藏了几万卷书,但对目录版本学似乎不在行,他听说当时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名叫郝经,并且听说这位郝经“嗜书成癖”,于是就把郝经请到书楼来帮着自己整书编目。这位郝经果真是大学问家,来到书楼的第二年就替贾辅写出了一篇《万卷楼记》。随着王朝更替,灾祸频仍,万卷楼历经多次浩劫,藏书至清初散佚殆尽,楼中仅存刻板40余种。 莲池书院的创建,使万卷楼又得到重兴。书院建立之初,雍正皇帝赐书院一些图书,乾隆元年,朝廷又颁发给书院“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一些殿版书。所谓殿版书就是清代武英殿修书处编刊的书籍,也就是“内府”等国家主管文化的机构负责监督刻印的书籍。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赐给莲池书院的“绪式濂溪”匾额曾悬于万卷楼堂中宝座的上方。乾隆中叶,翰林汪韩门出任山长,请求总督方观承特拨银三百两,购书四百函,扩大了收藏。到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汪所购之书只剩一册登记簿,万卷楼的藏书几乎损失殆尽,全楼藏书仅有四橱。后来,清河道一个叫陶梁人又凭借职权,从中取走180余部。此人写有《红豆树馆词》,也算个文人,不料竟干起窃书贼的勾当。 到了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黄彭年第二次任莲池书院山长,因为他是大学问家,他当时正替政府编《畿辅通志》,给政府编书当然资金充裕,黄彭年就想办法从利息中筹措白银1200两,为书院购书15111卷。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拨白银一千五百两,购买了《曾文正公全集》等书,加上旧存图书,藏书已达33711卷。山长黄彭年命品学兼优的学生管理藏书,按经、史、子、集分成四大类,并造册登记,还编写了《万卷楼书目》,黄彭年还特地撰写了《万卷楼书目序》和《万卷楼藏书碑记》刻于石上。这是万卷楼的全盛时期。这时的万卷楼,楼上藏书,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讲授古学,读书人趋之若骛。 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八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略保定,万卷楼遭到掠夺、焚烧,藏书大部分散失,所剩无几,万卷楼从此名存实亡。据说今天在保定市图书馆收藏的《楚记》一书的书页上,还留着这群强盗的刀痕。 1907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接替者杨士骧来到保定,看到莲池书院的惨相,决定恢复这个藏书楼,于是他请来了卢靖恢复原有的书楼,并将书楼更名为“直隶图书馆”。这“直隶图书馆”便是河北省图书馆的前身了。

《直隶图书馆的变迁》

在今天的保定莲池公园内有一座灰色的西式洋楼,它就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旧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清廷以明升暗降手段将直隶总督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并入京供职,同时任命与袁世凯关系非常紧密的杨士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字莲府,安徽泗州人,年幼时孤苦贫寒,光绪十二年中进士,后不断升迁,先后在直隶、江西任职。光绪三十四年六月,杨士骧任直隶总督。为收拢直隶文人,重新把保定莲池建成读书治学之所,进士、编修出身的杨士骧下令对保定莲池加以修缮,亲题“水东楼”、“观澜”二匾,同时拨银四千八百两交当时驻保定的直隶提学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的卢靖,选择在古莲池园林东北角,水东楼北边,原来用来养鹿的一块地方,盖了一座二层四十二间的双层西式图书馆小楼,占地269平方尺,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的三层楼顶部建有钟楼,馆名由卢靖题写。卢靖,1856年生人,字勉之,号木斋,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曾先后担任过赞皇、南宫、定兴、丰润等县知县和保定大学堂督学等职。辛亥革命前任直隶提学使,近代著名藏书家、数学家。卢靖少年时家贫,常到一书商处读书,书商见其好学,便让他整理书目以抵书费。卢靖在此期间博览群书,也立下宏愿:将来一旦得意,一定要开办图书馆,让有志读书之士能有读书处。直隶图书馆的建成不仅让卢靖一偿夙愿,也让书籍开始惠及平民,正式开始它服务社会的百年历史。 图书馆建起来了,书从哪里来呢?杨士骧计划将直隶各地散佚的先贤古籍收集于此,以供学者或读书人阅览,在当时省城保定建立起一座近代化意义上的图书馆。杨士骥决定将原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劫后幸存的古籍图书缮本全部移入新建立的直隶图书馆,同时向直隶图书馆添置一些新书。据记载,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全部移交给直隶图书馆时,所接收的图书为:经部231种;史部763种;子部553种;集部660种;丛书90种;类书130种;东文书118种;西文书135种。随后直隶图书馆又购置了一些新书和报刊杂志,于190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民国以后又将直隶高等学堂的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和莲池暂存于徐水漕河慈航寺中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全部移入。据记载,到了1916年,保定直隶图书馆藏善本图书达 5000 余种,常本书 2900 余种,东文书 200 余种,西文书 10 余种。阅览人数全年达到1100 余人。 直隶图书馆设有藏书室、阅书室、接待室和事务室。他的理念仍旧以图书的保存为宗旨,以管理图书为主要工作,因此,它对图书馆读者的服务是有偿的、有限制的,服务意识淡薄,阅览者阅览须缴纳费用,且手续繁琐,而且馆藏书概不出借。图书馆每日早九点售券,午后四点钟闭馆,每星期一图书馆整理书籍,停止出售阅览券。凡是想阅览图书馆图书者先买票入莲池公园,再购阅览券,每人一张,铜元二枚。阅览者用阅览券换取领书证,填写需要何种图书,并将领书证交给图书馆司书,才能进入阅览室。直到1928年直隶图书馆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时,取消了门票制,实行免费阅览。 直隶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闭馆、开馆,先后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二图书馆”,“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保定莲池图书馆”。1948 年 11 月24日,保定解放,它改称为保定文化馆图书馆,1953年命名为河北省图书馆。1958 年,河北省会迁往天津,河北省图书馆与保定市图书馆合并为保定市图书馆,原直隶图书馆保留下来的图书最终流向了保定市图书馆。在保定市图书馆现存的古籍中,有一部分还钤有“莲池书院藏书”、“直隶图书馆藏书”印章,成为我们研究直隶保定藏书和直隶图书馆的重要资料。 直隶图书馆建于清末,历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动荡中艰难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它从以保存文献为宗旨,逐渐走向以传播知识为主,从阅览收取费用到免费,从馆藏以古籍为主,到不断增加各类图书,其发展是中国图书馆历史发展的缩影,为当时其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保定乃至直隶省的文献保存、文化传承以及直隶省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5-03-07 10:38: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1303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