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创新应用实践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与现代科技全面融合,推动公共图书馆智慧化转型,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面向各级公共图书馆,按照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知识资源建设、线下智慧空间等类别,遴选出一批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创新优秀案例。为便于各地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的做法,现将优秀案例的主要内容予以集中展示(按类别排序)。
“古籍寻游记”智慧化服务
国家图书馆
一、背景
“古籍寻游记”智慧化服务项目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开发,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在智慧图书馆上的创新实践案例。项目以线下展览本体“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为依托,内容包括VR互动纪录片、线上虚拟数字展厅、抖音“古籍寻游记”话题等系列活动。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以此为代表的古文献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展览将分藏各处的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进行集中展示,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展览文案、和谐雅致的形式设计、丰富有趣的互动项目,讲述与四大文献相关的知识、故事、人物,引导观众了解这些古文献蕴含的思想智慧、价值观念、现实意义,感悟这些古文献的时代价值和无穷魅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的四个专题既互相独立又互为支撑,分布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甲骨、敦煌遗书,汉简、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计249种382件。这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主题相关文物文献最大规模的展览。
“古籍寻游记”VR互动纪录片是围绕展览中的重点文物创作的4集故事化、情景化VR互动纪录片,对应“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中“北图6006甲骨”“‘塞上烽火品约’汉简”“莫高窟第220窟”“钦天监监正南怀仁题本”的文物元素。观看VR互动纪录片时,观众可以进入虚拟世界,来到文物所在的历史时空,体验宏大唯美的场景、与历史中的鲜活人物进行交流,使用设计丰富的有趣道具进行互动。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过程
项目以国家典籍博物馆线下实体展览“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为依托,围绕展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大专题的代表性展品与相关文物展开,内容主要包括VR互动纪录片、线上虚拟数字展厅、抖音“古籍寻游记”话题等系列活动。
1.VR互动纪录片
“古籍寻游记”VR互动纪录片以展览四大专题的相关史料记载、考古遗存为依托,围绕其中的代表性展品与元素“北图6006甲骨”“‘塞上烽火品约’汉简”“莫高窟第220窟”“钦天监监正南怀仁题本”,借助PICO的6DoF交互技术、视频云的光场扫描技术等,创作出4集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动纪录片。
“古籍寻游记”VR互动首先于2023年3月1日至3月26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第七、八展厅外通道处的线下体验区限时开放,现场为观众设置有四台PICO设备。“古籍寻游记”VR互动线下体验活动还先后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23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等地推广。除线下外,用户还可线上进入平台内的“古籍寻游记”主页选择纪录片,随时随地体验互动内容。在VR互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去商朝考证当时古人如何利用龟甲卜筮,并且见证刘体智因甲骨和国家图书馆结缘之事;穿越到东汉,体验戍守边关时如何点燃烽火信号,抵御匈奴入侵;出现在后唐时期的莫高窟,体验当时的古人如何建造洞窟;来到康熙年间,作为天文生的观众会与钦天监监正南怀仁一起登上观象台,使用天文器材观察天象,帮助南怀仁在紫微殿内草拟题本。
在VR互动纪录片的情节与细节中都凝结着文物背后的知识。如南怀仁的故事中,可以通过VR互动纪录片360度最直观地看到南怀仁工作过的钦天监、观象台的建筑结构,在互动中了解古代天文知识以及明清档案产生的过程,还可以通过与南怀仁的交谈了解到他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传奇人生。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展厅中展品“钦天监监正南怀仁题本”的背景知识,通过VR互动纪录片可以全面立体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2.线上虚拟数字展厅
通过各平台“虚拟博物馆”浏览更多代表性展品信息。内容分为“探索古籍奥秘”互动和观看线上展览。不仅可以进行观测天象、修复壁画等游戏互动,还可以在线上观看到展览中与互动相对应的重点展品图文介绍。
3.抖音“古籍寻游记”话题
“古籍寻游记”话题以2D形式通过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实现多平台平行发布。观众在抖音客户端搜索“古籍寻游记”关键词,即可进入话题专版界面,通过晃动手机体验VR纪录片的精彩片段,并观看线上展览浏览更多代表性展品信息,点击“探索古籍奥秘”体验发掘甲骨、修复壁画、观测天象等。观众还可以在抖音客户端“古籍寻游记”话题下参与创作,上传视频,最大限度地扩大展览的影响力,丰富“古籍寻游记”话题的内涵。
(二)项目功能作用及技术应用
VR互动纪录片融合6DoF、物体重建、场景重建、宽频震动、空间音频、注视点渲染等多项技术,最大程度拟真历史原貌。利用6DoF(6自由度)互动体验,观众可用手柄参与甲骨缀合、燃放苣火、参与壁画修复、观星、题写题本等场景,可以自由在场景游览,感受千年前的中国。
利用计算机建模搭建古代场景,利用电影级别动态捕捉制作人物动作,同时利用视频云的技术对文物和人物进行扫描建模和输出光场视频,最终将成品的虚拟世界呈现在PICO设备里。同时,运用行业内最新的光场扫描技术及照片测量技术,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对文物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完整无误地体现在虚拟现实场景中。
线上虚拟展厅和“古籍寻游记”话题利用抖音系统智能推荐算法,对用户进行精准有效地推送。
(三)项目运行管理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古籍寻游记”项目组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和字节跳动公益相关人员组成。由项目组负责智力支持并联合相关专家团队,提供展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字节跳动公益团队负责技术支持以及VR互动纪录片的制作。
VR互动纪录片剧本由项目组人员共同完成。剧本在相关重点展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相关历史背景,进行了合理的创作,在有限的体验时间内尽可能地浓缩历史知识与剧情故事,尽量让剧本更具戏剧性、可视性与互动性。VR互动纪录片中相关服饰、建筑、器物等建模参考大量相关物质文化研究资料,并经过相关专家的指导验收。
项目通过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更新发布最新实施情况,广泛借助字节跳动PICO视频平台等多渠道端口与二维、三维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介,项目相关内容均可持续免费浏览参与。同时配合各类电视网络媒体的采访报道需求。
线上虚拟数字展厅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选取展览中的重点展品,并联系收藏单位提供高清展品图片和展品简介。线上虚拟数字展厅制作由字节跳动公益负责完成。
为满足社会大众高涨的参与需求,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展览结束后的2024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再次限时返场开放VR互动纪录片线下体验区,并将在之后不定时开放回归体验。同时配合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的后续巡展计划,项目落地甘肃、广东、广西等全国多地的展览线下体验区。
(四)项目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营维护资金投入
“古籍寻游记”为公益性项目,由字节跳动公益提供项目建设资金并提供日常运营维护资金投入。VR互动纪录片上线PICO视频平台后,用户可免费进行“古籍寻游记”互动体验并通过各平台进入“虚拟博物馆”浏览更多代表性展品图文信息。
三、实际效果
“古籍寻游记”VR互动首先于2023年3月1日至3月26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第七、八展厅外通道处的线下体验区限时开放,现场为观众设置四台设备。每日分上、下午两个时段扫码发号预约、免费体验,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参与其中。2023年3月16日至3月31日,落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为满足广大观众的体验需求,“古籍寻游记”VR互动将再次限时返场,重新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线下体验区开放共4天。
开展近三个月期间观展人数达13万余人次、线下体验区开放预约期间项目体验人数共计14561人次、抖音话题累计播放1.8亿次。
“古籍寻游记”自推出后获得多项荣誉:2023年6月16日,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特别活动”的“咪咕最佳沉浸体验”;同年入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VR影展,并获得“年度艺术探索荣誉”;项目还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023年12月8日,获得第八届金陀螺奖“年度优秀VR/AR文旅解决方案奖”。
四、经验启示
“古籍寻游记”将传统的展览进行数字化、立体化、多元化的拓展呈现,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探索,对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利用高科技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寻游记”是将传统的展览进行数字化、立体化、多元化的拓展呈现,通过创新技术增强展览交互的故事性、科技性、趣味性,探索文献文物展示的新方式、新路径、新理念,是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加快线下线上服务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探索。
“古籍寻游记”项目联合开发机制一定程度打破行业固有壁垒与单一馆藏门类的局限,实现文物资源的跨领域、跨地域流动与共享。借助字节跳动公益的社会力量,充分结合公立机构的馆藏优势、人员优势与优秀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为站在时代前沿开阔眼界、改进传统工作方法提供重要契机,极大拓宽文物的利用、传播渠道。
项目引入各类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构建文物事业和高新技术的高度融合。VR互动纪录片改变传统文物观看的方式方法,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最大程度还原拟真,以沉浸式交互感受文物原境,实现文物的多维度、多视角、多时间观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广泛利用多渠道端口与互联网平台实现落地推送,有力提高与拓展文物利用水平,增强文物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拓展展览知识内容
VR互动纪录片的故事基于文物并加以拓展,每个内容从策划开始到建模、预演、最终成片等环节都经过各主办单位专家审核,力求内容尽量符合史实。在好看好玩之余,有知识的获取。
(三)增加展览的趣味性
典籍文献类展品相对其他类型的展品,想要“读懂”展品,需要的背景知识较多,观展“门槛”较高。与之相对,典籍文献类展品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展品可视性较差,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观展疲劳。如何化晦涩为通俗,寓教育于娱乐,一直是典籍文献类展览策展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古籍寻游记”就是一次成功的创新突破,采用VR互动纪录片以小故事的方式讲解重点展品,让观众原原本本、活灵活现地体验、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进而引导观众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整个展览的观看。
“古籍寻游记”超现实文物体验项目将线下实地展览进行拓展延伸,最大程度弥补展览展示文物的时限问题,进一步深度挖掘与阐释文物价值,将传统展览进行数字化、立体化、多元化呈现,探索文物展示的新方式、新路径、新理念。加快线下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在展览陈列、图书出版、文创开发之外,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物衍生产品供给。通过不同渠道与平台、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推送,长期持续并免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扩大展览社会宣传
展览期间,抖音平台同时推出“古籍寻游记”线上虚拟数字展厅,抖音平台“古籍寻游记”话题为线下展览持续增添热度,围绕数字技术推动古籍活化、传承的相关活动也在陆续展开。众多“达人”在“古籍寻游记”话题下发布探展视频,国风虚拟人令颜欢以“古籍寻游者”身份参与国家典籍博物馆拍摄的视频中,以第一人称化身女史学家班昭,再现史学巨著《汉书》经典场景,在抖音掀起守护中华典籍、传承经典文化的讨论热潮。
通过抖音平台线上展厅等活动的推广,扩大了展览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来到线下展厅参观。
(五)扩大展览受众范围
“古籍寻游记”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与兴趣,通过娱乐的方式体验和学习。利用VR互动纪录片可视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扩大了展览的受众范围,吸引更多儿童青少年观展,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