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立 | 湖北崇文书局版刻概述

luna2008
luna2008
管理员
1127
文章
0
粉丝
古籍知识评论34字数 5081阅读模式

關於崇文書局,有方振益《湖北官書局(崇文書局)始末考略》、吴家駒《崇文書局與崇文書局刻書》、江凌《試論湖北崇文書局的刻書業》等專文論述,今就參與編纂《湖北官書局版刻圖録》的個人體會,並結合既有成果,草此一文,以期有助於崇文書局的深入研究。

崇文書局的成立時間,前輩學者多有爭論,現在已然清楚。據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五《設局刊書摺》,知崇文書局由李翰章、曾國荃倡設,於清同治六年(1867)十月十五日開張,隨後委派張炳堃、胡鳳丹爲經理。此奏摺附載於《御纂七經》之《欽定春秋傳説彙纂》《御纂周易折中》《欽定周官義疏》等書。“十月十五日”,和黄嗣艾《湖北公藏版刻提要》之《湖北省立官書處本末記》所言一致。

胡鳳丹《退補齋文存》卷六《重修鄂垣正覺寺碑記》記載崇文書局之始如下:“夏游鄂,僑寓寺之西偏。越歲,適奉各省創設書局之旨,時署督楚者爲合肥李小荃中丞,撫楚者爲湘鄉曾沅浦宮保,以余好藏書,命承乏其事,即假寺之隙地,構矮屋數十間,爲手民刊刻之所。次年三月,復與張鹿仙觀察同督校讐,由是日夕往來於寺中。”胡氏爲崇文書局添設貯藏板片處,則見同書同卷《添修正覺寺書樓碑記》。其實,曾國荃雖無經辦之實,却有倡首之功,其謀劃設立崇文書局之努力,見李志茗《曾國荃與晚清官書局刻書》一文,兹不贅述。

其時創设書局,乃奉旨辦事,故崇文書局即爲湖北官書局。黄嗣艾《湖北省立官書處本末記》稱“且將湖北紳耆原設之崇文書局收併在内”,然《退補齋文存》《退補齋詩存》《聽經閣同聲集》《鄂渚同聲集》等却從未提及。不過,同治六年至同治十年均有牌記爲“楚北崇文書局”之刻本。

崇文書局又偶名武昌書局。清同治九年張之洞序《鄂渚同聲集》云:“月樵胡君以觀察需次湖北,領武昌書局,校刻善本經史小學之書數十種,丹黄鉛槧,日不去手。”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朱子年譜》、《童歌養正》,封面均鐫刻“武昌書局校刊”,同年刻《籌濟編》内封牌記則爲“光緒九年仲春武昌書局校刊”,故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逕稱崇文書局爲“武昌局”。

崇文書局初設于武昌後府街正覺寺。《湖北通志》卷二十六《建制志二·廨署》云:“光緒三年,(崇文書局)改爲經理官書處,移設巡道嶺。”黄嗣艾《湖北省立官書處本末記》云:“辛亥之劫,駐軍於寺,洞者弗尠,僅乃率舉整架開設於巡道嶺,易局爲處。”方濬賾《二知軒文存》卷十五《黄鵠山志序》云:“予既爲月樵序《大别山志》《鸚鵡洲小志》,兹復寄視《黄鵠山志》。月樵筦崇文書局,局故在山之陰,山爲鄂城諸山之冠,洵不可以無志也。”據此“故”字,可知前者記載爲確。又,《湖北官書處書目》明標“光緒三年九月詳定,照價不折”字樣,則更爲光緒三年更名湖北官書處之鐡證。故此後該處刻本,牌記多見“湖北官書處”,而題爲“湖北官書局”、“湖北崇文書局”者亦不少。進入民國,私營印刷業逐漸興旺,湖北官書處經營慘澹,聊以保管舊存板片和書籍爲己任,雖偶籌措資金刷印舊籍,然已成强弩之末,以致難見新刊之書。據 1932年《最近湖北教育一覽》載,晚至1931年,湖北官書處又易名湖北崇文書局。1936年,崇文書局併入湖北省立圖書館,更名爲“(湖北)省立圖書館崇文書局保管處”。至此,存世七十載之崇文書局壽終正寢。

崇文書局初設之際,設有校勘官紳,有胡鳳丹、張炳堃、王柏心、沈棠溪、車元春等人。有研究者指出該局清光緒三年刻《明史》前有“校刊官紳銜名”,可見該局校勘力量之一斑,然湖北省圖書館所藏此本未見,不知是否加刻於其他印本。《退補齋詩存》卷六《辛未暮春生日自述》云:“丁卯創書局,讐校棼如絲。别風與淮雨,未許差毫釐。幸有張茂先,腹笥極瑰奇。疑義相參析,誠信不吾欺。”胡氏自注:“張君鹿仙,同事書局五載。”知崇文書局成立之初五年,胡鳳丹、張炳堃共主其事。參與校勘之監利王柏心,乃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曾主講荆南書院二十餘年。《退補齋詩存》卷一《挽監利王子壽比部》云:“丁卯之秋奉詔書,雕鐫經籍頒鄉閭。搴蕭剟瑕費搜討,擁篲清道迎蒲車。校理秘文經七載,繙書日與古賢對。”則王柏心從事書局七年之久。其時從事書局者,尚有車元春,見《鄂渚同聲集正編》卷一《四疊餞春原韻贈車竹君廣文》及《退補齋文集》卷五《蔗餘軒詩鈔序》。其餘與書局務者,兹不一一論。

據《退補齋文存二編》卷五《恩榮録跋》,光緒元年秋至光緒二年五月朔,胡鳳丹署糧儲道篆數月,期間當不廢刻書事宜。《退補齋詩存二編》卷三《七月望日鄂江開帆連日東北風阻滯至九月二日抵杭州作此自慰》云:“刊書惠士林,讐校不停手。”自注:“同治六年冬,檄開書局,至今十一年刊成書籍二百三十七種。”該詩作於光緒三年,可知胡氏主持崇文書局間所刻書的準確數量。今縱觀崇文書局的多種書目,可以遙想當年湖北官書局刻書之盛況。而根據各家書目,結合湖北省圖書館館藏,則知見崇文書局刻印的書籍已達五百餘種之多。

李鴻章《設局刊書摺》云:“惟楚省三次失陷,遭亂最深,士族藏書散亡殆盡,各處書板全毀,坊肆無從購求。”爲了改變“書荒”的困境,崇文書局遍刻經史子集。所刻叢書多,子書多,實用性强,部分書籍甚至直接爲學堂所用。其參與刻印《二十四史》,備受稱道;所輯刊之《正覺樓叢書》《三十三種叢書》《子書百家》等,廣受矚目;醫書、輿圖及“新學”之書,亦多應時而刻。據《左宗棠全集·信劄》之《翁藩司同爵稟呈四種遺規等事由》(同治十年)、《王道加敏稟刊刻六經即附崇文書局辦理由》(同治十年),知左氏於崇文書局之書頗爲青睞。其時,崇文書局刻書因量大類全、物美價廉而聲名鵲起,以致四方求購、絡繹不絶。如《光緒東華録》載光緒四年十二月初六杜瑞聯奏摺云:“稔知鄂省設局最久,刊書較多。其地水陸交衝,四通八達,故各省寄存善本,卷帙尤爲浩煩。”也惟此,崇文書局得以躋身晚清五大官書局之列。就刻書範圍與品種而言,在晚清數十家官書局中,惟有浙江書局和後起之廣雅書局方可比肩。有關清末“重要官書局的基本情況”,來新夏《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特列表予以介紹,於崇文書局贊稱:“除刻牧令書籍外,還刻小學書50多種,醫書20多種”;“所刻書籍有一定特色,爲他局所不及。”按同光之際,是胡鳳丹主持崇文書局之日,亦正是崇文書局鼎盛之時。當時景象,黄嗣艾《湖北省立官書處本末記》所云“相傳初時民間購讀官本者,門無停軌”,當非虚語。朱士嘉《官書局書目彙編·緣起》云:“官書局創始于同治,極盛於光緒。”可謂一語中的。

崇文書局刻本的底本,有以稿本付刊者,有以善本付刊者,然多用清代版本而流傳不廣者再次雕版。黄嗣艾《湖北省立官書處本末記》言:“湖北官本以仿清初鈔寫本爲多,以影宋本爲尤多……書局版刻二百八十三部,家藏本居十之五,難矣夫!”可知崇文書局慎選底本。因此,崇文書局不乏精刻精印本。如該局翻刻吴門黄氏讀未見書齋本者有三,即《國語》依清嘉慶五年(1815)影天聖明道本,《儀禮》依清嘉慶二十年翻宋嚴州本,《戰國策》依清嘉慶八年翻剡川姚氏本。翻刻清胡克家本者有二,即《文選》依清嘉慶十四年影宋淳熙本,《資治通鑒》依清嘉慶二十一年影元興文署本。此外,《史記》依明震澤王氏本,《李太白文集》依清康熙五十六年繆氏仿宋本。正爲此故,俞樾致信李翰章請求惠賜《國語》和《經典釋文》。

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逸文一卷 (清)朱右曾撰 清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刻本 孙诒让校 浙江大学图书馆

除了保存宋元本面目,使之廣爲流傳外,崇文書局亦將學人罕見著述公諸大衆。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雖曾付梓,然書板旋毀,流傳不廣,俞樾直言崇文書局重刻使“海内始見桂氏之書”。相類者尚有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清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則以崇文書局刻本形式首次面世,是故百年之後,《四庫未收書輯刊》仍據崇文書局刻本收入是書。

就早期而言,胡鳳丹盡心竭力,爲書局所刻書籍撰序,交待内容價值及刊刻始末。同時,爲便於讀者稽覽,所刻部分書籍,其編校亦頗費苦心。如清同治八年刻《國語》二十一卷,用清嘉慶五年黄丕烈影天聖明道本翻刻,除同時刊刻黄氏《札記》二十一卷外,又附刻《攷異》四卷,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振綺堂汪氏刻《國語校注本三種》之《國語明道本考異》四卷。如此安排,可謂珠聯璧合。

不過,崇文書局刻書仍有不盡人意處。如某些書籍校刊不精,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就曾多加指斥譏諷。又如某些刻本行款密集、字體扁平、墨色不均,難免“局本”之目,也常爲藏書家所不屑。然而,此種短處非崇文書局專有,局本罕見字大行疏者。湖北物力不及江浙富庶地,崇文書局編校力量也遠不如金陵、浙江等書局,刻書品質稍遜一籌,自是無可奈何。而同一部書,同是胡鳳丹主持雕刻,崇文書局和退補齋刻本便有天壤之别,如《唐四家詩集》,足以説明物力維艱嚴重影響刻書精良。就有限條件而言,崇文書局可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其刻書品質尚有保證。而且,在各大書局銷聲匿跡之時,崇文書局雖艱難度日,仍能一枝獨秀,量力而行,不可不謂奇跡。

平心而論,崇文書局以振興文教爲己任,大量刻印圖書,滿足了士子讀書之急需,對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其選編“新學”類書籍,也促進了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其所刻印書籍,既繼承了古代官刻重底本、精校讐的優良傳統,又適時改變版式、行款,以降低成本,惠及學人,故四方購求,美譽流傳一時。崇文書局刻本,今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兩種、《續修四庫全書》九種、《四庫未收書輯刊》兩種,對於清末衆多書局而言,已屬上游。其保存文獻之功,自不可没;其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的貢獻,略見一斑。

百年之前,崇文書局刻本展出於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後作爲國禮贈與美國國會圖書館。關於此點,居蜜《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中國參展圖録》可作參考。需要補充的是,漂洋過海的崇文書局刻本乃端方所籌備,具體書目見《端忠敏公奏稿》卷三《進呈書籍摺》。湯旭巖等《緣起百年前湖北出版物的一段佳話》文曾論及,可以參看。

崇文書局刻印之本包括兩種情況:崇文書局刊刻而版權己屬者,崇文書局刊刻而版權他屬者。前者又分兩種情況,一爲崇文書局自刻,如《子書百家》《正覺樓叢書》等。二爲崇文書局購回板片之印本,除衆所周知之《湖北叢書》乃購買趙尚輔三餘草堂板片;《洪北江全集》乃收購光緒間洪氏授經堂刻本,購回始末見該書湖北官書處匯印本所附光緒十五年識語。

部分書籍,據牌記爲(鄂垣)藩署刻本,但有證據表明乃崇文書局所刻。内封牌記爲“光緒紀元春月刊於鄂垣藩署”之《養蒙金鑑》,作者自序“經胡月樵觀察、瞿庚甫太守校而刊之”,且崇文書局各書目均收録此書。封面題“光緒元年鐫 鄂省丁漕指掌 版存藩署”之《鄂省丁漕指掌》,見於崇文書局書目。《培遠堂偶存稿》,光緒二十二年章嘉謀序言“偕黄子馭(秩柄)司馬以書局聚珍板排類成之”,崇文書局書目亦收録此書,然内封牌記却爲“光緒丙申秋鄂藩署重刊”。

部分書籍,有證據表明爲崇文書局所刻,但不見於各種崇文書局書目,兹舉若干例如下:

清陶方琦《湘麋閣遺詩附蘭當詞》,清光緒十六年刻本内封牌記爲“光緒十有六年八月鄂局開雕”,此鄂局當指崇文書局,是否爲代刻不明。

清汪文臺《淮南子校勘記》,末有清光緒十一年黄彭年跋,云:“因屬夏生葆彝重校排寫,存崇文書局,刊坿鄂本之後。”顯爲崇文書局所刻,是否代刻不明。

清李炳范《論語緩悟》,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封面言“鄂城崇文書局藏板”,顯爲崇文書局所刻,且板藏書局,似非代刻。

清丁耀亢《擬進呈楊忠愍蚺蛇膽表忠記》,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丁守存《表忠記傳奇書後》云:“同人多先睹爲快,集資付崇文書局,胡月樵、張鹿仙兩觀察加之校訂重刊,附忠愍公全集之後。”今檢庫書,《表忠記》確附於《楊忠愍公集》之後,有獨立封面“表忠記傳奇”,有内封牌記“同治壬申冬月重鐫”。其前之《楊忠愍公集》,僅於首葉鐫“退補齋”字樣。但可肯定,《表忠記》確爲崇文書局代刻。

同時,據《退補詩詩存二編》卷九《歲暮感懷三疊前韻簡筠軒敏齋松生諸公》自注,胡鳳丹在武昌近十二年,其退補齋刊刻書籍一百二十餘種,或有崇文書局代刻者。如《聽經閣同聲集》版心鐫“退補齋藏版”,内封牌記爲“同治八年冬十一月鐫於正覺禪林”。正覺寺,既是崇文書局所在地,又是胡鳳丹寓居處。退補齋乃胡鳳丹齋號,因刊刻《金華叢書》而大名遠揚,該叢書六十餘部刊刻于武昌。當然,此處“鐫於正覺禪林”亦可理解爲主持刊刻者胡鳳丹寓居正覺寺,與具體鐫刻地無關。

崇文書局刊刻而版權他屬者,即爲崇文書局代刻,此類尚有數種。《永嘉叢書》第一種《横塘集》,光緒二年刻本之内封牌記爲“光緒二年八月武昌局開彫十一月畢工板臧瑞安孫氏”,書前孫詒讓跋云:“光緒乙亥奉命開藩東鄂,會永康胡月樵丈領書局,遂屬擇匠刊版,以廣其傳。”是書爲崇文書局代刻無疑。朱浩文著作,如《匯源堂叢稿》《童蒙便讀》《閨門便讀》,内封牌記爲“光緒乙未湖北官書局雕朱匯原堂藏板”,《家常必讀》内封牌記爲“光緒甲午湖北官書局雕朱匯原堂藏板”,可確認爲湖北官書局代刻者。因係代刻,此書不見於任何崇文書局書目。

崇文書局始末刻書幾何?學者意見不一。諸家立論依據,均爲崇文書局的各種書目,即《湖北崇文總局書目》(湖北崇文書局自同治六年至十一年止匯刻各種書目)、《湖北崇文書局書目》(同治□年冬月起光緒□年夏月止)、《湖北官書處書目》(光緒三年九月詳定)、《湖北官書處新編書目》(宜都楊蔚光序)及朱士嘉《官書局書目彙編》等。就編寫《湖北官書局版刻圖録》之過程的個人體會,要徹底統計清楚崇文書局刻書準確數量實爲難事。部分刻本,不見於崇文書局目録,亦未有證據表明爲崇文書局代刻,然牌記却有“崇文書局”字樣,此類書籍顯爲準確統計該局刻書數量帶來困難。諸如牌記爲“光緒十有六年六月上浣湖北崇文書局梓”之《滇事總録》,牌記爲“光緒二十四年秋湖北官書局開雕”之《教務輯要》,内封牌記爲“光緒甲午刊於湖北崇文書局”之《願體集》。

崇文書局利用舊板刷印之際,常更改牌記。著者若《三十三種叢書》,牌記爲“中華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刊”者,即據光緒初年匯刻者刷印。部分典籍,似多次雕版,如朱熹集傳《詩經》,或牌記“光緒紀元夏月湖北崇文書局開雕”,或牌記“光緒二十一年冬月湖北官書處重校刊”,後者實用前者板片重印而已。同時,該書尚有同治七年楚北崇文書局刻本,有光緒十二年刻本,二者與光緒元年板片不一,當爲翻刻,而其時崇文書局板片尚存,或爲其他書商所翻刻,不明,待考。

目前,就崇文書局成立初十年之事,相對較爲清晰,胡鳳丹個人記載已爲詳實。日後館舍遷徙,人事變更,國事日非,官書局事宜不再明晰。諸如官書處之歷任經理,其名已然不揚,更遑論其對官書處之貢獻。書局經費及收支、行銷狀況,刻本所據之版本等,均有必要深入研究。同時,湖北省圖書館藏有崇文書局檔案若干,亦有待整理。

崇文書局曾刊刻輿圖多種,無緣全觀,難以雌黄,此真爲憾事。

總之,關於崇文書局的研究,尚大有作爲處,是文僅爲拋磚引玉之作也。

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用于个人学习记录,可能对您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分享交流保定市图书馆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2024-6-3
luna2008
  • 本文由 luna2008 发表于2024-05-14 14:36: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koline.xyz:8090/archives/10003

发表评论